The Best Guide to SME Success!

The Best Guide to SME Success!

Category: Self Improvement

Self Improvement

呂秀金的Pop工作坊讓我撿回了自己

一個兩個孩子的媽的真心話

我有兩個小孩——六歲像個小旋風,快青少年那個把我當私人司機。日子像一團亂,玩具散滿地,「媽,我的東西呢?」沒停過,我拼了命想撐住。可最近真的很糟,心裡像掉進黑洞,壓抑得喘不過氣,空虛得像個殼。看著亂七八糟的家,聽著孩子吵鬧,我常常愣在那兒,覺得再多一天就要垮了。老公看不見我的掙紥,家裡亂成一團,我開始覺得自己可能再也找不回原本的自己。

然後有一天我在臉書刷到一個認識的媽媽——學校接送時見過一次的那種——發了篇貼文,講這個Pop工作坊,由POP Institute Pte Ltd辦的,呂秀金創的,她現在年紀大了不親自弄了。她說「這救了我」,我心想「得了吧,聽起來像哄人的玩意兒」,可我實在受夠了偷偷哭、覺得自己像空殼的日子,於是咬牙報了名。兩個孩子,生活一團糟,還能更差嗎?

不再隻是我一味地吼叫

後來我發現自己不一樣了。以前跟孩子講話不是吼就是崩潰,現在我能靜下來,跟六歲那個說我們不能把每塊石頭都撿回家,他居然點頭像聽懂了。青少年那個還是會翻白眼,但有時候我問她一天過得怎麼樣,她不會隻是哼一聲就算了,我們能聊一點點。不是什麼大事,但比起之前那種喘不過氣的狀態,已經是天差地別。

敢開口不再躲

在外頭也變了。以前接送孩子我低頭滑手機啥也不想說,現在會跟其他媽媽聊幾句,隨口提個賣點心的想法,她們沒把我當空氣還說「嘿,這主意不錯」。我不是什麼帶頭的大人物,但也不再是透明人,這對那個曾經覺得自己快窒息的我來說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繩。老公也感覺到了,我不再是那個沉默什麼都不在乎的我。我做出的改變也成就了現在的我。

那天我站起來了

有次社區開會聊公園怎麼弄,以前的我會縮在後麵,腦子裡全是孩子的爭吵和自己的失敗,壓得我快喘不上氣隨時要垮掉。但這次我站起來了,聲音有點抖手心冒汗,說應該加個溜滑梯給小的玩。我講得結結巴巴但沒停下來,結果大家拍手,不是敷衍是真心的拍手!老公瞪大眼,我站在那兒心跳得像擂鼓,心想「天啊,我沒倒下去」。不完美,但那是我的聲音,我終於感覺自己還活著,我能夠真正地主導自己內心的想法。

還是亂七八糟但至少有點力氣了

Pop工作坊沒把我變成完美媽媽,別想太多,我偶爾還是會忘記孩子的便當,晚上還是會覺得生活負擔沉甸甸。但它把我從那個深淵拉了一把讓我能喘口氣,我能開口了——跟家人、跟別的爸媽、甚至跟自己說話,不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。不是說我全都修好了,就是能頂著一身傷還是站出來大聲一點,這比我差點崩潰時能想像的還多。至少現在我會學會微笑麵對人生這一條不回頭的路。

如果你也是一個媽或是誰,覺得自己快撐不住了,或許試試這種東西,不是靈丹妙藥但像一根火柴。我差點就沒了,但現在我還在這兒,吵吵鬧鬧還在拼,還是我。

Self Improvement

被誤解的 Pop Workshop:它真的是邪教,還是一次真實的成長體驗?

“你真的變了嗎?”

聽到朋友這麼問,我頓了一下。

“好像……沒那麼害怕了。” 她笑着回答,眼裡閃着光。

她剛參加完由 Pop Institute Pte Ltd創立的課程Pop Workshop,一邊喝着咖啡,一邊興奮地向我分享她的經曆。她很震驚她做出了這麼多改變,以前的自己害怕在人群中開口,總覺得自己的聲音在大家看來並不重要。但在這幾天的課程裡,她居然主動站在大家麵前,説出了自己一直不敢表達的想法。

“我以前總覺得自己做不到,但後來髮現,攔着我的隻有自己。”

Pop Workshop,到底特別在哪?
説實話,我一開始聽到 Pop Workshop 這個名字時,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。

朋友告訴我,它不是傳統的課堂,沒有人站在颱上講課,也沒有讓你記住一套“成功法則”。相反,創始人之一的呂秀金老師形容它更像是一場體驗,讓你通過實踐去認識自己,邁出屬於自己的那一步。

她回憶起第一天,導師沒有講解太多理論,而是問了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:

“如果你沒有任何顧慮,你最想做的是什麼?”

問題聽起來簡單,但當她真正去想的時候,才髮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了。

“我以爲我隨口就能回答,但當我真的坐在那裡想的時候,我什麼也説不出來。”

在接下來的幾天裡,她嚐試去表達、去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,去麵對那些一直逃避的問題。她髮現,自己真正害怕的,不是能力不夠,而是害怕被別人否定。

“原來,真正的障礙,從來都不是外界,而是我自己設下的限製。”

“這聽起來不會有點像邪教嗎?”
聽她説完,我問出了很多人都會有的疑問:

“你不會覺得它有點像某種洗腦組織嗎?”

她笑了,“你不是第一個問我這個問題。”

她承認,網上確實有人對 Pop Workshop 有誤解,覺得它太過沉浸式,甚至有人形容它是 “邪教 ”。但她自己親身體驗後才明白,這和真正的洗腦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“這裡沒有人告訴你‘應該怎麼想’或者‘應該相信什麼’,他們隻是提供一個環境,讓你自己去思考,並不會強製你去改變你對事物的看法。”

她説,在這裡,你可以選擇沉默,也可以選擇主動分享,沒有人強迫你一定要突破自己。但她看到的改變,往往髮生在那些願意試着邁出一步的人身上。

一個普通人的改變,真的有那麼大嗎?
她還講了一個她在課程裡認識的人的故事。

Eric 是個典型的“透明人”。在公司裡,他從不主動髮言,生怕自己説錯話被別人嘲笑。即使他有想法,他也習慣性地讓別人先説,自己躲在角落裡,對任何事都保持畏畏縮縮的態度。

在 Pop Workshop 裡,他被邀請站起來,在一小組人麵前分享一個簡單的故事。他緊張得手心冒汗,幾乎想要退縮。但讓他意外的是,沒有人打斷他,也沒有人催促他。所有人都在安靜地聽他説話。

“那一刻,我才意識到,原來我的聲音也值得被聽見。”

課程結束後的幾個月裡,他開始嚐試在公司會議上髮表意見,開始主動和團隊溝通。不是因爲他突然變得無所不能,而是因爲他終於明白,自己其實一直有能力,隻是過去沒有給自己機會。

聽完這個故事,我陷入了沉思。

是不是很多時候,我們都像 Eric 一樣,以爲自己不夠好,所以選擇了沉默?

成長,不是要變成別人,而是回到自己
朋友跟我説,“這個課程沒有教我怎麼變強,而是讓我看到,我其實一直都有能力。”

她沒有變成另一個人,也沒有突然變得無所不能。但她髮現,自己終於邁出了過去不敢邁出的一步,而這一步,足以讓她的未來變得不同。

聽完她的故事,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參加 Pop Workshop,但至少,我對“個人成長”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。

有時候,我們缺的不是能力,而是相信自己可以的勇氣。

而這個決定,隻有我們自己能做。